这些人给艺术上了点蜡
🕯️
蜡些艺术家们的蜡些作品
由安藤忠雄操刀设计的皮诺私人美术馆,正在巴黎举行首展。展厅中央摆放的,是瑞士艺术家Urs Fischer根据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詹博洛尼亚的大理石雕塑《强掳萨宾妇女》复刻的蜡像。
©️ 强掳萨宾妇女, Urs Fischer
蜡像在开展的第一天被点燃,预计在展期结束时燃烧殆尽。Fischer并没有深入研究过艺术史,所以他不打算展现该作品的历史内涵,因此,我们得以将目光更多地投向物象消失的过程。而这也同时引起了我们的思考:在如今这个蜡烛几乎丧失了实际功用的时代,它对人类来说还有什么意义?
01 世界上最贵的蜡烛
Gerhard Richter
作为“当今最重要的德国艺术家之一”,Gerhard Richter探索了抽象绘画、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。1982到1983年,Richter利用其在工作室中拍摄的照片,绘制了28幅有关蜡烛燃烧的近距离图画。虽然这些图像看上去大同小异,但每一只蜡烛所营造的独特宁谧氛围,还是使其成为Richter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系列。他的蜡烛系列曾以千万欧元的价格被拍卖。
©️ 蜡烛, Gerhard Richter, 1982
Richter创作蜡烛图像的灵感,来源于十六七世纪在尼德兰地区广为流行的“虚空派”画作。通过呈现蜡烛、气泡、骷髅、鲜花等静物,画家想提醒人们世间万物的存在多么稍纵即逝。
©️ 花, Gerhard Richter, 1994
Richter常常以“无意义”来形容他的写实画作,联系到他的成长背景,我们能从中读到他对“虚无”这一概念的反思:Richter出生于1932年的德国,因为战争,他的家人不幸相继离他而去;80年代末,他曾创作了一系列因反对资本主义而死的青年画像。
©️ 蜡烛, Gerhard Richter, 1989
1988年,纽约地下摇滚乐队Sonic Youth将Richter的一幅蜡烛图,选为新专”Daydream Nation”的封面。凭借前卫实验的曲风,这张专辑也被认为是“少数定义了美国独立摇滚意味着什么的专辑之一”。封面上一根朴素的蜡烛,让专辑在消费主义时代中显得特立独行。
©️ Daydream Nation封面
02 蜡烛投影
白南准
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,韩裔美国艺术家白南准便开始使用电视机为材料创作。出生于1932年的他先后于日本、德国学习音乐与艺术史。在德期间,白南准加入了在达达主义影响下产生的前卫艺术流派——激浪派。白南准注重在作品中将东方的禅宗思想与现代科技相结合,其1975年作品“电视蜡烛”正是这种探索后的产物。
©️ Candle T.V, Nam June Paik, 1975
在被掏空的电视壳中,白南准将一支燃烧的蜡烛置入其中。代表静思冥想的蜡烛与消费主义意味的电视机,融为一体。在其1974年的作品“电视禅”中,白南准将一座佛像与实时监控该佛像的电视“相对而视”。而监控器中记录下的来来往往的路人与佛像所产生的互动,启发着我们对于观看者与被观察物体之间关系的联想。
©️ TV buddha, Nam June Paik, 1975
1989年,白南准更进一步地创作了“蜡烛投影”。他将一支正在燃烧的蜡烛,通过技术手段在墙上投射出多个虚幻漂浮的影子,这些蜡烛的投影呈现出多彩的颜色。当观众走入这个空间时,屏幕的投影也因走动产生的气流而晃动。由此,观者眼前虚幻与真实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。
©️ 蜡烛投影, Nam June Paik, 1989
03 蜡液在吞噬
Tatiana Blass
2010年左右,巴西艺术家Tatiana Blass开始以蜡为材料进行创作。“Half of the speech is on the ground”或许是其中最为瞩目的一个系列。当演奏家在台上弹琴时,大桶的蜡液被倾倒在琴键上,直到凝固的蜡液致使琴键不能发声才停止演奏。另一个作品中,她将蜡液洒满到五只架子鼓内外。
©️ HALF OF THE SPEECH ON THE GROUND - DEAF PIANO, Tatiana Blass, 2010
大面积的白色蜡液洒满钢琴,Tatiana试图可视化在我们生活中那些沉默的、被掩藏、被压抑的微小事物,所独具的破坏性力量。她的另一些作品,则展示了在聚光灯下,或电热板上最终融化消失的人或动物。与之前对静默力量破坏性的展示相比,Tatiana这次以更加内敛的方式,向人们描述了这种力量强大的吞噬性。
©️ HALF OF THE SPEECH ON THE GROUND - DEAF PIANO, Tatiana Blass, 2010
它就像我们生命中某种强大的不可抗力,当你我面对它时,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拖进某个未知的黑洞,被吞噬得只剩一副骨架。2011年,在“Endgame”中,Tatiana则以法国剧作家贝克特的荒谬戏剧《终局》为灵感,用蜡像还原了舞台上的四位主人公。
©️ Endgame, Tatiana Blass, 2011
故事的开头,坐在轮椅上无法站立的哈姆,与无处可去的跛脚仆人克劳夫,以及哈姆双足皆无的双亲,四位拥有惨淡命运的人,共同在一座漆黑的小屋里,惴惴地等待着自己人生的终局。悲惨的是,当故事结束,四人还没有等到自己人生的终局。等待的过程看似什么都没有发生改变,但当Tatiana用聚光灯打在人物身上致其融化时,在剧中冗杂的对白之下,故事的悲剧性呼之欲出。
04 真人蜡像
Urs Fischer
在室内制造一场梦幻的雨,在田野安置一个7米高16吨重的玩具熊,用面包做一个可供人居住的房屋,在博物馆里掏出一个5米的大洞……就像评论家所说的那样,“要确定他的艺术风格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”
1973年出生于瑞士、现居纽约的艺术家Urs Fischer,总是像一位勇于冒险的孩子,将他发现的新世界带到成年人们的面前。
©️ Urs Fischer
相比于这些作品所呈现出的孩子气,Fischer在本世纪初开始制作的系列蜡像作品,则体现了其对于生命深沉的思索。Fischer起初只是做一些不知名的、粗糙的裸女蜡像。经过一段时间对于模具与铸造方法的研究,Fischer开始制作与真人等大、甚至如真人般写实的蜡像。这些蜡烛一经点燃,往往要用几个月的时间才能燃烧殆尽。Fischer制作的蜡像对象,大多为他的艺术家好友、相关策展人、收藏家等。
©️ 威尼斯双年展蜡像Rudolf Stringel, Urs Fischer
2015年,Fischer为苏黎世收藏家夫妻创作了同名作品”Bruno & Yoyo“,特别的是,蜡像中两人的皮肤均呈现梦幻的彩色,就像梦幻的爱情;2017年,Fischer则制作了意大利策展人Francesco Bonami拿着手机,站在放满了果蔬的冰箱上的四米蜡像,用他自己的话说”Francesco让我想到了21世纪的工作狂,这些水果则来自17世纪荷兰的虚空画。“
©️ Bruno & Yoyo, Urs Fischer, 2015
同年,Fischer还制作了佛罗伦萨古董商Fabrizio Moretti,站在第六世纪圣者圣伦纳德胸前的雕像。Fabrizio由红蜡制成,圣伦纳德由其他材料制成,所以当蜡烛燃尽,圣伦纳德的胸口也留下了一个血淋林的伤口,似乎在暗喻着人们的时代病症。
©️ Urs Fischer
05 镜中火焰
Jeppe Hein
丹麦艺术家Jeppe Hein以其极简与幽默并存的创作闻名国际。Jeppe主要以创作互动性装置为主,水,火,光等自然现象则是他最喜欢用的表现元素。通过使用双面镜,Jeppe将正在燃烧的蜡烛火焰呈现在镜前,而人们却看不到蜡烛本身。当观者凝视这株小小的火焰,也仿佛正看着其内心某个温暖灵动的地方。
©️ There is always someone else, Jeppe Hein, 2016
对于Jeppe来说,镜子是巴洛克时期虚荣浮华的象征,蜡烛则代表了信仰、生命、灵魂。他希望两者的结合能给观众带来一些形而上的思考。2017年的作品中,Jeppe则在镜中呈现了两个并置的火焰。而不管观者是独自还是与朋友共同站在镜前,镜中的火焰都提醒着人们,关于自我与社会之间联系的思考。
©️ Candle Box, Jeppe Hein, 2013
🕙✉️🕙
来聊
你上一次点蜡烛是什么时候?
撰文/小刘
编辑/苦丁茶
排版/Helen
NOWNESS
更多「生活中的艺术」